从“华宇青年奖”到“艺术三亚”
发布时间:2016-12-19 作者: 来源:
12月17日晚,第四届“华宇青年奖”花落两位女性艺术家之手,郝敬班获得评委会大奖,高倩彤(香港)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出现了继陶辉(2015年第三届华宇青年奖大奖获得者)之后,第二个从事影像创作的艺术家荣获大奖,也有了第一个非大陆的艺术家(高倩彤)获此赞誉。
华宇集团董事长赵华山与三亚市文体局副调研员钟凤毛为艺术家郝敬班颁发评委会大奖
策展人孙冬冬、华宇青年奖总策划人赵屹松为艺术家高倩彤颁发评委会特别奖
“华宇青年奖”发起于2013年,是由华宇集团主办的公益性艺术奖项,专为在复杂的当代文化语境下不断实验和探索的青年艺术家而设,旨在持续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面貌,展示新生代艺术家多维度的创作样态。从一开始,华宇集团的作风就如山西人实际可靠的性格一般,给了这个行业里最需要资助的艺术家们可以信赖的支持和帮助,并将这种作风注入了“华宇青年奖”的品牌——坚韧且不断创新。
2015年,第三届华宇青年奖获奖艺术家陶辉在由华宇集团资助的项目电影《非常生气》(暂定名)筹拍中
2015年,第三届华宇青年奖获奖艺术家杨健,由华宇集团资助的项目“大盆地声音”(暂定名)实施中
2014年,第二届“华宇青年奖”获奖艺术家吴超“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展示现场
“华宇青年奖”与“三亚艺术季”在经过了五年的坚持和锤炼之后,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界每年冬天不可错过的盛世。在“艺术三亚”的品牌树立中,未来我们可以见证的可能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力量的拓展与萌发,还有艺术所带来的商业奇迹。
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在三亚艺术季开幕式上致辞
让艺术的更艺术,商业的更商业
“三亚艺术季”的总策划人赵屹松坚持,华宇集团致力的不是文化产业,而是产业文化。他说,让艺术的更艺术,商业的更商业,才能在未来彼此相生。2015年,入围艺术家的数量从2014年的50个降至20个,策展人制介入,保证了入围展览的质量和水平;从2013年第一届只有中国本土艺术家的存在,到今年扩大港、澳、台地区的艺术家的提名和甄选,甚至是针对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而设的“华宇艺术论坛”,“三亚艺术季”每年都在针对当代艺术现实的问题和困境,在项目的内部建设上,给予战略和方法上调整。
台湾艺术家张徐展作品现场
艺术家杨圆圆作品现场
从今年的入围艺术家的主题展来说,孙冬冬策划的“游·历”,在空间的设置和作品的安排上,都极大地考虑了观众在展览中沉浸式的体验和阅读。
此外,2014年三亚华宇度假酒店的百花谷小镇的街道上,还有许多未入驻商家的商铺,今年已经门庭若市,一片繁华之景。让人惊喜的是,华宇青年奖颁奖典礼上的主持人,也是在度假期间偶然看见艺术展的存在得以与华宇集团结缘至今。由此可见,艺术在商业空间体的存在,可以非常的纯粹,也可以因为这样的纯粹吸引来真正的朋友。无论从大众艺术教育的层面,还是从精英聚集的角度,在三亚的华宇,你能看到因为艺术而不断生长出来的未知的力量。
艺术家娜布其作品现场
在信息如此破碎的今天,能否重拾批评话语的力量?
今年,三亚艺术季正式启动“华宇艺术论坛”。从专注当下年轻艺术家的语言系统,延伸至针对批评话语缺失的现实困境,论坛试图推动华人青年艺术写作者的研究,鼓励有关当代艺术与艺术家个案的学术写作。
华宇艺术论坛现场
这次“华宇艺术论坛”的学术委员会由鲍栋(独立策展人)、胡斌(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皮力(M+高级策展人)及孙冬冬(独立策展人)构成,鲁明军将为本次论坛担任学术主持。以“2008年以来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为主题,经过甄选之后形成了最终12位专注艺术写作的研究者们的名单,从“政治——语言与身份”、“档案,文献与空间”、“物,身体与网络”为题,完成了第一届“华宇艺术论坛”的践行。
面对今天批评话语缺失的困境,许多人都想重拾艺术批评的阵地,找回中国当代艺术前三十年间,促进过当代艺术发展的独立、深刻且有力的发声。如果说“艺术论坛”搭建起了一个平台,一个发声的渠道,那么如何让更多青年写作者们在这个平台上聚集有质量的言论和内容,应该是现阶段问题的核心。在信息如此破碎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重拾批评话语的力量?
今年,策划人孙冬冬开启了三亚艺术季户外公共空间艺术展的部分。与之前不同的是,今年的公共艺术展“日行迹”更强调了艺术的在地性,即此时此刻,艺术如何与这个地方可以产生更有效、更深刻的关系。
徐渠作品现场
策展人强调作品在一天之内,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时间的空间需求。
刘佳玉作品现场,在夜晚的水池里,发光的石头
这些装置或雕塑散落在三亚华宇酒店的四处,如沙滩上的“眺望台”等,与游客产生交流。
梁硕《眺望台》
把当代艺术放入人们日常的视觉系统里看,因其展示渠道的狭窄,的确无法参与更多社会文化的建构。因此我们需要讨论的应该是如何让艺术品占领大众的视野。当大众习惯并喜欢这些艺术品的存在,这种隐性的习惯才会转化为拥有艺术品的需求。当更多的人谈论艺术时,谈论的内容才会触碰到作品里那些最细腻敏感的地方。
在酒店里,随处可见的艺术品